写作30多年,在昆山居住20多年,“外卖诗人”、紫金山文学奖获得者王计兵前不久又有了个新身份:预备党员。“这几年,我获得过大大小小很多荣誉。毫无疑问,对我来说,一枚党徽的分量是最沉甸甸的。”王计兵说。不出意外,他将在今年底转为正式党员,正式成为一名为劳动者而歌的“红色诗人”。
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标杆城市,昆山以百万外来人口构成了多元社会结构。在连续20年蝉联全国百强县市首位的背后,这座城市不仅涌动着各类产业创新集群的强劲脉动,也蕴含着将党建引领深度融入产业升级与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。
“如何让新兴领域成为巩固执政基础的新阵地?”昆山正持续以党建创新回答这一时代命题,打造观察新兴领域党建创新的重要窗口。
“三量融合”,在产业一线发现优秀后备力量
三一昆山产业园内,一条条挖掘机生产线满负荷运转,三一重机有限公司试制中心主任王进胸前的党徽十分亮眼。从一线产业工人干起的他,在2019年成功加入党组织。
“大家入党的积极性都很高,名额竞争很厉害。”王进说,只有优秀的产业工人才能加入党组织,所以一方面感觉很光荣,另一方面也有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昆山经济发展水平高、制造业发达、产业工人数量多。昆山市委组织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,坚持提质量、扩增量、优变量,推动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下沉产线车间,探索支部联系点、导师帮带、谈心谈话等制度,对学历高、素质好、年纪轻的产业工人加大政治吸纳力度,在一线发现、储备优秀后备力量。
在引导技术能手、业务骨干向党组织靠拢的同时,昆山强化党员、业务骨干“双培双促”,强化正向引导和跟踪培养,动态储备后备力量100余人。近3年,昆山从产业一线、管理骨干、工匠能人中发展党员819人,占发展总数的35.7%。
面对占常住人口60%以上的流动人口,昆山创新开展流动党员“当归”行动,通过市、镇、村(社区)三级联动,摸排和纳入管理流动党员2600余名,其中360余名成为大型企业、电商园区的治理骨干。同时,率先建设启用市级流动党员暖心驿站,每月举办专题活动,线上线下定期发放学习资料,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,促使流动党员“归巢归心”。
群雁还需头雁带。昆山力推党组织书记与董事长“一肩挑”,党组织委员与董事会或监事会、经理层“交叉任职”,规上企业党组织书记与董事长“一肩挑”达到80%。此外,实施新兴“头雁”优选计划,推行“分类建库”“实训互学”“资格认证”“红领津贴”等八项机制,在200余家独角兽、专精特新企业等储备优秀党务干部280余人。
数字赋能,构建党员教育新生态
AI风起云涌,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千行百业。3月6日晚,昆山市委组织部、市委宣传部、市委党校联合推出的“AI昆山”夜课堂正式开讲,以夜校这一独特形式,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首轮100场形式多样的课程,推动AI知识进机关、进区镇、进村(社区)、进企业,让学员们近距离感受AI魅力。
发展党员,更要服务好党员。昆山紧扣数字时代新兴领域党员教育需求,坚持“内容精彩、效果出彩、党员喝彩”的特色教育理念,市镇两级联合打造“十场党性教育”、开设“百场技能培训”、开展“千场理论宣讲”,打造“内容+技术+场景”三位一体的学习体系,创新党员教育管理,激发“数字齿轮”上的红色动能。
针对3万余家外资企业、33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,昆山市委组织部首创“十百千”送学凝“新”工程,开发DeepSeek工业应用、数字人创作等55门课程,首轮百场培训覆盖1.3万人次。其中,“AI昆山”夜课堂通过解析AI在政务、制造等领域的200余个应用场景,助力党员提升数字素养。
在传播形态上,昆山持续进行深入探索。比如,运用数字人技术制作的《昆小融讲党史》系列微党课,将“昆山之路”精神谱系转化为可视化IP;打造的沉浸式“党员教育公开课”,结合昆山建设“国际咖啡产业之都”的实践,在中组部全国培训班上获得高度评价。这些创新不仅有效提升党员教育触达率,更催生“低空经济党建联盟”等跨界合作平台,推动党建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。
昆山还定期举办“书记讲堂”,特聘一批全国全省典型代表担任导师,建立陈惠芬、王计兵等名师工作室,组织48名本土基层党组织书记亮晒比拼。在此基础上,推出《对话先锋·海棠新声》全媒体直播节目,累计邀请230余名先进典型现身说法,单期最高观看人数突破30万。近三年,昆山累计培育党员工匠、党员社工31名,165名新兴领域党员以及丘钛微电子、*篮球比分中材2个党组织获评*篮球比分市级以上“两优一先”等党群综合荣誉,形成“比学赶超”的发散效应。
链式驱动,多领域推动先锋作用转化
一个支部一座堡垒,一位党员一面旗帜。在中国式现代化昆山新实践中,党员们立足岗位,作表率、打头阵、促发展,持续奋斗“赶考路”。
从流水线走到人民大会堂,从握着螺丝刀到执笔写提案,从外来务工者到温暖昆山新市民的“段妈妈”……在昆山拼搏的30多年里,党的二十大代表、全国三八红旗手、嘉联益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室副经理段俊拥有众多闪光名片,但始终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。
2024年1月,“段妈妈志愿服务队”成立,在她的带领下,当年便吸纳新就业新业态等领域600多名志愿者,全年累计为新老昆山人服务时长超过7994小时。“入党就意味着奉献,我们努力让每一位新昆山人都有更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。”段俊说。
昆山将党员作用发挥机制与城市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,将党员队伍建设嵌入产业变革、社会治理、技术创新的全过程,形成“岗位建功—社会治理—产业攻坚”的递进式实践路径,构建起“党员培育—组织强化—发展驱动”的良性循环。
旗帜飘扬在产业链上。面向非公有制企业党员,昆山开展“关键岗位、困难面前、突击攻关”有党员、党员身边“无事故、无次品、无违章”的“三有三无”行动,举办“我为发展献一策”大讨论900余场,收集“金点子”620余条。*篮球比分中材建设有限公司党委通过“三有三无”行动,实现党员身边“无事故、无次品、无违章”的生产标准,安全生产经验被在全省推广。
昆山还聚焦15条重点产业链,建立“20攻坚队+50实验室+100生产线”的红色矩阵。在新能源产业链上,党员领衔的固态电池研发团队突破LLACP电解质技术瓶颈,推动清陶能源建成65GWh产能基地;丘钛微电子党总支打造的“红钛阳”品牌,通过自动化改造使生产效率提升96%,党员参与的专利占企业创新总量的三分之一。而在富士康科技集团,“红富士”党建品牌“香”飘园区,800余名党员参与的创新项目占企业专利总量的35%,形成“党员带攻关、专利筑壁垒”的良性循环。
在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中,同样活跃着“一抹红”。昆山深化“温暖+1℃”行动,立项“悦龄食堂”“童乐空间”等35个惠民实事,特设“空巢老人门铃关爱”“中考高考爱心送学”等10类公益服务,引导新兴领域党员广泛参与,切实提升民生服务链运作质效。此外,选树一批党群服务“合伙人”、党群阵地“主理人”,通过空间换服务、市场换服务等方式,引导个体商户、社会组织共创“公益搭台、经济唱戏”新模式,并吸纳近500名快递、外卖员担任“海棠先锋”微网格员,实时收集上报社会治理问题超6000件。
昆山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孙勇表示,昆山将坚持抓队伍、强引领、重实战,持续创新载体形式,有效激发新兴领域党员干事创业活力,不断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,激扬“红色驱动力”。